2021年秋,着实有些无聊。

为了改善自己没有生气的现状,我终于下定决心,开启了心心念念的一个计划:好好搭建个草缸。
搭建起最开始的模样
然后因为错误操作导致生态崩溃水质出现问题,水草败坏,遂翻缸。

重新来了解后来算是彻底步入了草缸这个坑了,有一说一,烧钱的坑我也淌了不少!但这玩意坑真的深!烧钱又烧时间,唉,下次再讲。

生态系统达到平衡

当整个缸里生态系统达到平衡后我就没有过多的干预了,每天也不需要过多的维护,美滋滋。

金色传说-虾虎

然后偶然的一次钓鱼,我发现学校池塘浅岸边水草里大量小鱼小虾,遂大喜,并捞之。(我也没想到学校沼泽生态系统这么好,怪不得会有鸭子)这也让我第一次有机会,仔细地观察这种淡水小鱼。

其实如果有过野采的经历,应该都能发现,池塘、湖泊等淡水水域的岸边,常常有一种小鱼趴在水底,也不太爱游动。碰一下,动一下,真想捞的时候,又一溜烟跑远了,激起一阵浑浊。它就是我想写的主角,真吻虾虎鱼,一般称为子陵吻虾虎。
不注意的话,可能看不到它
子陵吻虾虎是鲈形目,虾虎鱼科,吻虾虎鱼属的小型鱼类,常待在水底,喜食水生昆虫、底栖性小鱼以及鱼卵,有溯水的习性,也能在封闭水域内繁殖。因为不像其他鱼类游来游去,所以人们常常认不出来它是一种鱼。

其实野采小生物也是一门学问,有许多门道。每一种小动物的习性和运动特性都有独特之处。比如虾虎,它贴地而行,所以渔网要紧贴水底,以免虾虎利用它娇小的身躯,从网下方的空隙中溜走。

一手拿好渔网,另一手拿一根小树枝,轻轻地靠近,触碰虾虎,虾虎有一定几率会从树枝另一侧的斜前方溜走,这个时候只要渔网放置得当,十有八九能守网待鱼。不过虾虎太灵活,逃跑方向不固定,成功率受到了限制。

在这里介绍了我的捕捞方法,是想说明:知识就是力量,学会实践知识,要在失败中不断改进策略。善用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便利和开心,而不是用知识去肆意伤害小生命。

知识也具有两面性,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。

万物有灵且美

捞到一条子陵吻虾虎鱼后,我终于可以仔细地欣赏它了。

子陵吻虾虎的眼睛大大的,位于脑袋上方,有点突起,让人看起来觉得很呆萌。可能是因为趴在水底视线不好,需要加高眼睛的位置用来捕猎,当做补偿吧。

鳞片泛着星星点点的彩光,鱼体侧面有黑色的斑块,做为装饰,显得小巧精致。

自己抓的虾虎还没褪保护色,用一张网图

实际上每一种鱼,只要细看,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美丽。

当将虾虎翻身的时候,我终于看到了书本上描写的神奇结构:吸盘!
用腹鳍进化成了一个吸盘

为了紧紧地贴在水底、石头、岸壁上,不被水流冲走,虾虎鱼想到了一个妙招:左右腹鳍在腹部相连,愈合成长圆形吸盘,贴在物体表面。
子陵利用吸盘贴在石壁上

就像人类使用的吸盘挂钩一样,可以牢牢吸住自己,保持稳定。吸盘挂钩是利用真空和大气的压力差,固定在墙上的。虾虎的吸盘利用什么呢?也许就是水压差。
吸盘,虾虎能吸附石壁的原理应该和这个类似

这让我产生了个想法,如果做一个虾虎鱼冰箱贴,应该会很贴切又有趣。

虎头虎脑

生物学家给生物命名的时候,会考虑生物的生活习性,比如有一类蜘蛛,喜欢四处游走,蹦来蹦去,称为“跳蛛”。捕食小型虫子,如蚜虫、蝇类,所以也被叫做“蝇虎”。“虎”有捕食、凶猛的含义。于是我一直挺很好奇的,虾虎真的能吃虾吗?它的个头也就比黑壳虾大一倍呀,根本没有体型碾压的优势。

直到有一天夜晚,我目睹了一场捕猎。

事实证明,我错了,错得非常离谱。

那天夜晚,我的黑壳虾不停地用细足吃食。虾虎轻轻地游了上来,就像是常规的睡前运动一般。我没感受到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有一丝杀意,离黑壳虾还有三五厘米的时候,突然暴动,一口咬向黑壳虾的尾部!黑壳虾猝不及防,立马跳开,却又缓缓沉入底部。我很好奇,凑近一看:虾尾巴的一半鳞片没有了。我这才反应过来,原来不是虾虎的睡前运动,是它在捕猎!

虾虎落到黑壳虾的附近,姿态甚是优美清闲。此时黑壳虾已经丧失了快速移动的能力,慢悠悠、颤巍巍地向前爬行,原来它的尾巴是快速游动的动力装置。虾虎上去又是一口,咬住了尾巴,短促、剧烈地摆动头部,给予黑壳虾致命打击。慢慢地,黑壳虾不再挣扎,虾虎将大餐拖到一旁,避开我的视线,独自享用。

没一会儿,虾虎挺着大肚子出来了,看来宵夜不错,虾虎很满意。

我既开心,又难过。开心是因为终于知道了“虾虎”的真正含义,名不虚传。难过的是我本不富裕的虾口数量,又雪上加霜。
感谢这只黑壳虾,献身科研,用自己的生命为我换回了科学知识,值得尊敬。

发现虾虎如此凶猛贪食的本性后,我寻思可以好好利用。

在另一个晚上,半夜时分,寝室厕所传来一声惊呼,室友告诉我厕所里出现了一个贼恐怖的生物,我有些好奇遂看之,厕所墙壁上爬着一只蠕虫,于是我正好把它拿来喂虾虎。。

蠕虫像蚯蚓一样,具体种类未知(事后查找资料发现叫“蛞蝓”),但从外形来看,蠕虫没什么防御力和攻击力,但体型是虾虎的两倍。此时,沦为了子陵虾虎的口中餐,怎能不拼命反抗!

没想到,还真让蠕虫逃脱了!它靠拼命扭动身体,从虾虎口中挣脱,立马钻进了石子中,不断蠕动,将后半身也快速藏进去。

我眼睁睁地看着蠕虫逃走,虾虎震怒。

我好奇虾虎接下来会怎么办,一直观察它的举动。没想到这一盯就是半小时!因为虾虎在石子缝外一动不动盘踞了半小时之久,不曾离开,耐心可嘉!而我实在熬不住了,选择上床睡觉。

第二天我再去看虾虎时已经是圆鼓鼓的小肚腩,跟生气的河豚鼓起来像气球一样。我非常怀疑,如果不控制加餐的频率,小家伙能把自己吃撑死。

中旬,我又捞了几条鳑鲏、大眼贼、中华螳蝎蝽、小甲鱼等,子陵仗着自己资历老,体型大,虾虎总是追逐、伏击他们。每次喂粮,吸引它们聚集吃食,虾虎就趴在它们中间,哪条鱼过来,它都奋起一口,有枣没枣打一杆子,企图捕获一顿大餐,简直是守食待鱼的典范。

同时,因为螳蝎蝽和小甲鱼我给不了它们能够生存的沼泽环境,于是咨询了别人得出的答案都是不好养所以选择了放生了它们,而且我为了寻求一个书本上的答案,也就是对吼。

打架是所有虾虎的必修课,而打架的方式却又是非常独特的–比谁嘴大。从而形成了怒吼,姣小的身驱下却有一颗好斗的心,这是虾虎鱼最有趣的行为。

于是我为了观察这个行为在又抓了一只公虾虎,却没有得来期待的对吼。而是得来浑身遍体鳞伤的虾虎,我大失所望。并寻找资料和咨询别人想寻求答案。

虾虎是有领地意识的,就像陆地上的肉食动物一样,当别的虾虎来到它的领地会被视作威胁,所以形成对吼。对吼输的一方会被赶走领地,你的两只虾虎体型有些差距,而且你的环境太小了淘汰者没法躲,把那只小的放了吧,不然会被欺负在角落里一直到死。

是时候说再见了,我想了很久。

24号下午,我把虾虎都捞进瓶子里,来到学校池塘。看着它鼓起的双眼,绚丽的鳞片,虎头虎脑的样子,难以割舍。

这可是陪伴了我的老朋友啊。毫不介意我贴近看它,毫不避讳在我面前大快朵颐,毫不谄媚我给它加餐。颜值、策略和武力不输它鱼的情况下,因为我的需要,不能再被我包养了~~(主要是这货太能吃了,我已经没有多少黑壳虾供它霍霍了。)让它自己去面对更广阔更复杂的水底世界,也许是一件更好、更生态的事情。

如果我有一张更大的桌子,有更好的环境,我就可以跟虾虎说出《喜剧之王》里的那句经典台词:

我养你啊。

关于野采、放归的说明

从开草缸到野采原生,一开始的心态就是随缘,我也没想到水里的生态也会这么有趣。也是以为它们,我也掌握了不少关于水生的知识,非常感谢!

和鱼儿们、生物们相处久了,心态也变了。尤其是今年成功“当爹”:朋友的观背产卵、孵化成功,慢慢喂大了十几只针苗,让我对生态有了更多的思考。虽然一些体质不行的鱼仔也让虾虎捕食了。。。(只能安慰自己弱肉强食QWQ)

不管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是怎样的,我都不应该是它们的最后归宿,充其量只是一个临时中间站。

我可以在这段时间欣赏它们,观察它们,如果能记录到所有的行为习性,那是最好不过了。如果不能,也不强求。观察记录结束,我就会放生它们。

愿它们的旅途愉快。